李善长被赐死:淮西集团瓦解
作者:drake | 分类:体育 | 浏览:70 | 日期:2022年09月14日前因:
胡惟庸案
1390年,朱元璋将李善长以“胡党”问罪,连同其全族70多口一并处死,享年77岁。
原来胡惟庸的死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
胡惟庸虽然死了,但是事还没完,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目的是瓦解淮西集团,而真正能代表淮西集团的人,却不是胡惟庸,而是他背后的李善长。
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老乡,可以算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,但是他并不像徐达和常遇春一样经常冲锋陷阵,而是一直稳固后方,负责后勤补给。朱元璋当然知道李善长的重要性,而且他十分喜欢李善长低调的性格,所以开国之后,论功行赏,李善长成为第一功臣,六公爵之首,俸禄4000石,成为淮西集团的代表。
然而,当初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并不只李善长一人,浙东集团的代表刘伯温也是功不可没,但是却只封为伯爵,俸禄只有240石,竟然比李善长少了十几倍。如此的赏赐不均,势必会爆发两个集团的斗争,而这可能恰恰是朱元璋最希望看到的。
很快,双方的冲突就爆发了。
刘伯温虽然只被封为诚意伯,但朱元璋却安排他担任御史台的御史中丞,也就是最高监察机构,言官的首领。当时有一个叫李彬的人犯了法,被刘伯温抓了起来,而这个李彬是淮西集团李善长的人。于是李善长去找刘伯温求情,结果刘伯温软硬不吃,还把这件事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。这下这事就闹大了,朱元璋下令要立即处死这个李彬。
李善长最后无计可施,只得又找到刘伯温,对他说了一句话:“京城已经很久不下雨了,此时还是别杀人了吧。”这句话其实是话里有话,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文,所以李善长的言外之意就是,如果刘伯温执意要杀李彬,这天不下雨的责任可能就要算到刘伯温的身上。可是刘伯温还是不买账,回了一句:“杀李彬,天必雨。”
最后的结果是,李彬死了,天却没下雨,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梁子算是结下了。因为这件事,李善长发动整个淮西集团联合攻击刘伯温,把刘伯温赶回了老家。淮西集团占了上风,但是,通过这一次对抗,李善长心里也产生不好的感觉,因为他毕竟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,他太了解朱元璋了,而他这一次闹的动静太大了,势必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。为此,李善长急流勇退,从台前走到了幕后,同时他为淮西集团选了一个新的代表人——胡惟庸。
错就错在李善长选的人不行,不但贪权,还狂妄。而且李善长更是低估了朱元璋的心机,只要他还活在世上一天,朱元璋瓦解淮西集团的行动就不会停止。所以,在胡惟庸死后的10年内,朱元璋以清除“胡党”为名瓦解淮西集团的行动一直没停止,而李善长一再低调,却还是犯了错。
李善长画像
第一件事是因修房子而起的。当时李善长已经退休在家,没有实权,家里修房子缺人手,于是他向同为淮西集团的汤和借了300名士兵帮忙。结果这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,让朱元璋动了杀心。虽然动了杀心,不过单靠这一件事件还不够。接近着,第二件事情就发生了。
当时李善长有一个叫丁斌的亲信犯了法被流放,李善长就为丁斌向朱元璋求情。不求情还好,这一求情坏事了。疑心极重的朱元璋不但没放人,而且还对丁斌进行了严刑拷打,果然获得了意外收获,丁斌供出了当初胡惟庸谋反的时候,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也有份。这一消息就不得了了,弟弟谋反,哥哥肯定有份,于是李存义果然又供出了当初谋反时,李善长说了一句:“汝等自为之。”
这下朱元璋想要的证据够了,李善长必死无疑了,但毕竟是开国第一功臣,要杀还是要委婉一些。于是朱元璋此时假惺惺说李善长是功臣,应该法外施恩。结果没想到此时钦天监的太史突然上奏,说星象异常,大凶之兆,破解之法,就是杀个大臣。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操作,试想一下,这个理由就很合理了,并不是我朱元璋想杀你,而是为了大明朝的社稷不能留你李善长。于是1390年,朱元璋以胡惟庸同党罪赐死李善长,全族70多口一并处斩,可怜的李善长此时已经是个77岁的老人了,竟终不得善终。
后果:
蓝玉案
结论:胡惟庸死后,朱元璋一直以剿除“胡党”为名瓦解淮西集团,终于1390年以“胡党”罪处死了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李善长,自此淮西集团彻底瓦解,胡惟庸案画上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