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顶

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:事不大,可有些家长却做不到

作者:drake | 分类:热点 | 浏览:114 | 日期:2022年09月20日

被孩子割坏的香蕉

广州一女子在店里买水果,转头发现4岁大的儿子把摊面上的香蕉割成好几截,对此她立即斥责,并且引导儿子给老板道歉。与此同时,女子在看到被儿子割坏的香蕉已经不能正常售卖后便全部买下,还挑选了其它水果作为赔礼。就此女子表示,儿子做错事就必须要为他的行为买单,不能让老板亏钱。

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:事不大,可有些家长却做不到


要知道,单论事情的影响力,这种市井琐碎确实不值得上“热搜”。可出乎意料的是,它确实上了“热搜”,并且舆论层面的激辩还很热烈。当然舆论的基本盘是,多数人在为女子的行为叫好,觉得她是位好母亲。可我们转念一想,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?为何还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呢?那么答案或许只有一个,如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有些家长就是做不到。


因为对于“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”这一幕,有时候会走向“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辩称他(她)只是个孩子”,也就是说有些家长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,可能也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对,但是上升到责任层面,就开始甩锅了。大概也正是因为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,以至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变得出类拔萃了。


所以相较对“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”这一事情本身的讨论,更为重要的是揪出舆论激辩背后的症结所在。就比如“他(她)只是个孩子”这种日常的辩解,我们很清楚翻译过来是“因为他(她)只是个孩子,所以放过他(她)吧”。这样的逻辑乍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,可事实上是孩子的监护人在为自己的监护不到位甩锅。


说到底,人们真正怕的不是熊孩子,而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。换句话说,也正是因为熊家长频繁的出现,才会导致熊孩子惹出乱子后,讲道理、负责人的家长会被人们叫好。坦白讲,4岁大的孩子割坏香蕉,谁都清楚“他(她)只是个孩子”,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。因为解决问题的闭环逻辑是,“他(她)只是个孩子,他(她)造成的损失监护人承担”。


而回到“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”的事情上,男孩的妈妈所说所做就是在践行“他(她)只是个孩子,他(她)造成的损失监护人承担”这一原则。而且在这个事情上,更为紧要的是让孩子明白,不能因为“只是个孩子”就可以肆意妄为,毕竟自己承担不起的,终归要家长背锅。


一定程度上,这些道理理应算是基本常识。但是在有些家长那里,“知道”和“践行”之间是存在鸿沟的。以至于孩子惹出乱子后,总是想着在第一时间如何借助“他(她)只是个孩子”甩锅,而非是趁着机会去教育孩子。


这也使得在这类事情上,介于家长们如何处理孩子惹出的乱子,家长们被区分成两类:其一、小聪明的家长。也就是只管眼前得失,不顾孩子的长远成长,最终因小失大,以至于走向“惯子到杀子”;其二、大聪明的家长。也就是更关注孩子如何对待是非,即便眼下因为孩子惹出乱子会付出代价,但是长远来看,这属于对孩子走对路的关键性教育。


因为我们都很清楚,讲道理和负责任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建立起来的,尤其对于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,完全是悉心教育的结果。洛克说,教养有赖于两件事:“首先,从心底要保持一种不去侵犯别人的心思;其次,要学会表达那种心思的最为人接受、最为人喜悦的方法。从其一、人可称得上是彬彬有礼;从其二,则可称得上是优雅得体。”


就此再去审视“男孩割坏店内香蕉妈妈斥责全买致歉”上热搜这一现象,就会觉得很有必要。因为当所谓的常识还没有深入人心,没有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时,就意味着类似的事情上热搜很有必要。直到有一天,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再让人感到新奇,只是让人觉得合理的时候,或许才意味着它对应的常识真正融入日常了。



发表评论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